发布时间:2024-01-24阅读(3)
这个要从小说起。我生于农村,但天生对求知上学有一种动机,说不清,不过如果不是我想上学,估计中学毕业后就出外打工去了。我所在的乡镇经济很差,教育也很落后,说个大致数据。我读小学在村子里,五年级我们班里有50多个学生,后来到乡一中的不到10个,大部分留在村里的初中读书,我成绩一直中上。我本来也会在村里读初中的,只是一次路上碰到同学,他们说已经到乡一中报到了,我忘记是怎么想的,回家就给老爸说我要去乡一中上学,后来也就去了。这个节点很重要。从学生和学校规模上,我们村子算是周边比较大的。不过现在想想,那时候,每个村子几乎都有小学,每个班级四五十人很正常,看现在,一个班级也就十几个学生,可知人口减少是多么严重!乡一中是自然是乡里最好的初中,到升高中,我们县城一、二、六中算是排名最靠前的,但我们乡一中考到这三所高中的屈指可数,也就十个左右,初三有几个班忘了,初一我们是有六个班级的,一个班级50名学生左右。我初中成绩中上等,算不得拔尖,所以最后考到县五中,后来通过关系高费到了三中上学。当时三中算是在一二六中后面不错的了。这个节点很重要。如果按照平行宇宙理论,很难想象后来到五中上学的我现在是什么样子。到了三中,记得我的成绩在全班50多同学里在四十多名次,后来逐渐排在13名左右,最好成绩是第六。高中2个班级,到高考考到一本的没有,二本的好像有几个,三本的有几个,我自然就上了大专。后来专升本读的本科。以上,就是我们县城的教育水平,可探一二。假如我在北京学习考试,肯定是能够上个一本的, 可见一个人所在教育水平、教育环境有极大关系。后来上了大学,第一次到城市,现在想来,颇有“刘姥姥逛大观园”感觉,见识得到重新建构。专业我自己选的经济管理,因为没人能够帮助建议,自己也只是觉得名字好听而已,实际确实是个坑,“大而不专”。大学成绩很好,基本都在前五。因为到了大学很多都放松了,及格万岁,我自是认真对待,成绩也就很靠前了。在大学除了有机会做兼职,大部分时间都会去图书馆看书借书,毕业时我统计过借书数量,大概一共有400多本。不过很多都是粗读,也没有多少记笔记,不过是大大拓展了知识宽度和眼界,这个过程很重要。因为高中有图书室,但从来记得开过门,自然是从没借过书。只是偶尔路边摊买过几本业余书籍,印象最深的就是《东周列国志》和《细节决定成败》,特别是东周,印象深刻。初中小学几乎没怎么度过课外书,家里没有,学校也没有,只是粗读了一些小人连环画,可知家学方面对个人的知识积累异常重要。所以大学,与我而言,是进了一个新世界。学校不是重点,自然大学有多大进步,对个人而言很大,但从大学教育本身,我觉得还远远不够,如果进好学校遇见好导师,那真是三生有幸,对个人一生会产生更为重要的影响。
好,学校教育阶段叙述完了,可知,很幸运。感谢父母,感谢自己!
毕业后,进入工作职业发展阶段。先是根据毕业论文(基本原创,论文答辩现场老师评价超常发挥),想为中华老字号崛起贡献一份力,于是选择进入酒店餐饮业学习,年底回老家,与老字号义兴张传入交流,深感凭一己之力很难改变市场格局,即打消念头,年后入职一家拓展培训机构做顾问兼助教。一年后跟随一家企业服务创业公司做市场,项目失败后又跟着一起开线下服装店兼淘宝店,因为都没经验,不久即失败各谋生路。想来如果当时坚持经营淘宝,兴许有可能会做成,那年是2009年。之后就入职一家农村市场推广的传媒创业公司做市场兼一些培训,2012年初到一家快消创业公司全职负责做人力资源部门工作,这个节点很重要。现在非常流行的HRBP,我2012年就已经在做了,曾经跟随市场部经理下市场做拓展近一个月,也会跟市场部一同制定市场策划方案,公司业务全部是我自己招聘过来的,月度销售会议由我主持。从那时候开始,我就形成一个习惯,进商超会不自觉看看竞品产品及价格,现在虽然没在食品行业,仍然习惯看产品包装袋后面的公司及产地、生产日期、原料介绍等。公司老板及各部门员工同事对我很认可,但考虑个人职业发展,给公司招聘了一位新的人资经理,经人介绍我进入一家食品集团公司做招聘培训部经理,后来又做了薪酬绩效经理、集团新农业电商板块负责人。没过多长时间,集团农业电商板块又给砍掉了,无奈入职另一家公司做人力资源总监。现在想来,当时集团人力资源总裁推荐我去做这个电商板块负责人,应该是感觉到集团这方面不会有大的拓展,因为当时资金层面也很紧张,所以没有招聘更专业的电商精英进来,考虑我有过一点电商经验和学习能力强,临时就让我顶这个摊子,后来证明我跟这个项目一起“牺牲”了。
后来进的那家企业,是被原来的人资总找来顶替的,进去后发现是个坑,没几个月也就离职了。不过现在看来,是不存在坑的,还是看你能不能适应公司,特别是公司老板。因为公司老板是阿里销冠出身,企业文化及自身有一股江湖之风,互联网做事风格又与传统快消公司又不太一样,虽然上家是集团大企业,行业排名第五,但传统快消大企业做事相对比较循规蹈矩,我在里面也没啥创新思想,基本都是成熟的机制,对外对大的成长就是经历了一套成熟的人力资源管控机制的洗礼,要说有多大的成就感,倒真是没有多少。自然适应互联网管理风格公司可能就弱些。
以上是毕业后市场到人力资源阶段的工作经历,很感谢有贵人相助。
之后就是从企业人力资源转型到人力资源第三方了。先是接受当地最大的一家猎头公司邀请做了HR岗位的猎头,帮助大企业猎聘HRD、CHO、招聘总监等HR高级岗位。这段经历最大的感受是,接触了大量的HR高级人才,特别是中小企业背景的HRD,面临较为严重的职业发展危机,基本在40岁左右,上不了下不来,甚至有长年赋闲在家的。所以特别是中小企业出身的HRD,需要及早准备做职业转型,如是到了年龄节点,就有点晚了。这对我有很大的影响。也是后来专门研究HRD职业转型的原因,超过100位转型案例,总结后形成了一门课程。之后是一家新成立的人力资源新媒体平台HR视界,群里看到他们的招聘信息,很有兴趣,于是主动联系,先是跟着一位有20多年报社经验的主编,几个月后离职,我就直接担任主编,转型成为人力资源新媒体人、人力资源行业观察人。也是通过这个平台,扩大了个人的行业圈子和影响力,也让自己有了一个行业观察的视角。当然,当时还是仅限于人力资源行业。这个很重要,我说的是缺陷,后面再谈。2018年,由于家庭原因和个人财富发展考虑,仓促离职创业,这是一个很冒险的决定。当时考虑创业主要基于创业可能带来财富的迅速积累,单凭打工难以支撑,却没重视大收益的另一面-大风险。还有一个支撑是手里已经接了一家公号的代运营。不过机缘巧合,开始跟另外一朋友合伙做了劳动关系咨询,几个月再次因为家庭原因和个人兴趣优势不在劳动关系模块而退出,专注做人力资源公司新媒体代运营的服务。事实证明,创业不是那么容易的,我自身客户拓展能力较弱。代运营业务发展比较慢,且当时公号已经很成熟增粉难度加大,但是却没有发现抖音快手短视频领域的崛起,即使后来看到也觉得娱乐性质很难与自身业务挂钩联系,这又是错失一个遗憾。淘宝、公号、抖音三大行业在爆发期都完美错过。2018年年底,碰到一位咨询老师,交流过程中一致认可共享人力官这个项目,于是一起合伙做,但是等公司注册服务模式内容基本成行后,却南下深圳跟着之前的老大蓝领平台创业公司做了。2019年初,基于自己的第三方和HR资源及对企服严选行业的研究,开始做一个人力资源服务商严选服务,设计了一个严选推荐小程序。不过再一次证明,创意想法与实践是有差距的,很难将他作为一个主营业务,对供给双方的管控是最大的BUG。平台本是大佬们头部机构能做的,我是自不量力,应该说是无知。年中经朋友介绍认识现在的合伙人,代理了一款人才测评软件,犹豫很久,才下决定原有服务并入,主推测评服务。因为直到现在人才测评软件也不是一个主流行业规模很大的行业。不过感谢,进入人才发展服务领域,虽然测评业务规模不大,但逐渐从单一的测评服务,延伸了相关的人才发展咨询培训服务。因为此,我也深入学习研究了天赋优势、职业规划等人才发展专业,从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到个体C端的职业发展再到人才发展、个人成长。创业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视野的开阔,从原来只专注人力资源专业、行业本身,到创业、运营管理,再到关注宏观的政治经济学社会、教育,阅读更多更深的底层社科类书籍知识,逐步初步形成自己的一套个人发展体系。最大的感受就是不再看一个点,而是一个面,一个系统。这也是当下教育革新的一大变化。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,不能头痛医头,这个我们都知道,中医理论,西医则偏重个点。人的发展也一样,企业管理也一样,你让一个绩效专家去做咨询,他眼里看到的就是怎么通过绩效管理去解决问题。你让一个股权专家去,他就会从股权设计层面去解决问题。一方面这是视野专业局限,另一方面也存在屁股问题,因为他要靠这个挣生计。
现在就是通过新媒体平台渠道运营自己的个人品牌,基于个人成长过程中对个人发展的兴趣、全面系统性研究学习发展一套个人发展系统,通过HR和HRO资源端及线上媒体平台流量的业务拓展,为企业员工的人才发展和HR职业转型、个人职业发展、个人成长提供相关的咨询培训服务。你看这就将市场、人力资源、新媒体运营、HRD猎头、HRO严选、人才测评串联起来了。有句话叫“什么成就了你,你就拿什么去成就他人”。从自己的成长、职业发展经历来看,对此深有感触,一个人如何选择专业、如何选择职业、如何获得个人的成功,思维认知非常重要。
总体来说:天赋≠优势能力≠兴趣≠职业优势能力=天赋 兴趣 投入成功=优势能力 机会/平台 认知心智模式 动机意愿
欢迎分享转载→http://www.umpkq.cn/read-219937.html
下一篇:花呗额度怎么分享
Copyright ? 2024 有趣生活 All Rights Reserve吉ICP备19000289号-5 TXT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