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京美食老字号大全(盘一盘那些诞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号)
发布时间:2023-12-17阅读(9)
<span class="answer">导读</span>文:悠然阅读张中行先生在散文集《北京的痴梦》中写道,民国初年,来北京的外国人有个口头禅:“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,不可不看辜鸿铭?!贝矫窆拍辏际献髁斯?...<p>文:悠然阅读</p><p>张中行先生在散文集《北京的痴梦》中写道,民国初年,来北京的外国人有个口头禅:“到北京可以不看三大殿,不可不看辜鸿铭?!贝矫窆拍辏际献髁斯?,这口头禅变为:<strong>“到北京不可不吃三烤。”</strong></p><p>这三烤是什么呢?<strong>三烤是烤鸭、烤肉和烤白薯。</strong></p><p><img alt="北京美食老字号大全(盘一盘那些诞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号)(1)" src="/static/upload/image/20231217/cb42ae0c-c124-4165-80d1-4f25e67d5983.jpg"/></p><p>烤鸭指的自然是“全聚德”。全聚德创建于1864年(清朝同治三年),周恩来总理曾多次把全聚德“全鸭席”选为国宴,“全聚德”早已发展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。</p><p>烤肉指的是“烤肉宛”,虽然现在的很多人更认“烤肉季”这个老字号,但是按创建时间来看,的确是烤肉宛更悠久一些。</p><p>烤白薯自不必说,这是最市井亲民的一道美味,即使到了今天,也会吸引无数的人为之驻足。</p><p>北京城经过漫长的历史沉淀,留下了许多如烤白薯一样的市井美食。这些美食现如今已经成为庙会、美食城的???。</p><p>在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暖心的故事,这篇文章就来分享一下市井老字号背后的故事。</p><strong>小肠陈</strong><p><img alt="北京美食老字号大全(盘一盘那些诞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号)(2)" src="/static/upload/image/20231217/492a8acc-1929-4ccd-81df-6acecb456048.jpg"/></p><p>乾隆于三十(1765)年第四次下江南来到扬州海宁时,下榻在海宁陈元龙府安澜园。</p><p>为接御驾,陈元龙的儿子陈邦直与大厨张东官绞尽脑汁设计特色菜肴。几经实验之后,大厨张东官用五花肉和各种佐料(据说有药用价值)文火炖出一道自创菜肴。</p><p>不想乾隆帝吃过之后龙颜大悦,直接将张东官升为御厨,带入京城。又因为张东官是苏州人,于是这道菜就取名为“苏造肉”。</p><p>后来,“苏造肉”流入民间,陈兆恩、陈世荣父子将苏造肉改造一新后沿街叫卖,并更名为“卤煮小肠”。“卤煮小肠”传到第三代陈玉田时,他把卤煮摊儿设在了珠市口大街,就在丰泽园饭庄的旁边。</p><p>50年代开始,“小肠陈”终于在北京南城南横街的燕新饭馆有了自己的铺面。</p><p><img alt="北京美食老字号大全(盘一盘那些诞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号)(3)" src="/static/upload/image/20231217/1ef1e51d-e081-4271-ac91-05365cb9c61d.jpg"/></p><p>八几年和爸爸一起来北京的时候,他曾带着我在前门那边的胡同里转悠。每转入一条新胡同,爸爸都说:恩,是这里。然后充满希望地带着我从胡同这头走到那头,等这条胡同走到头的时候,爸爸总是低声嘀咕:怎么没有???!</p><p>就这样,也不知道转了几条胡同,我们终于停在了一个小铺面的门前。</p><p>铺面不大,从外面看进去,店里面不算亮堂。走入低矮的店门,左手边有一口大大的铁锅正冒着热气,不大的店面里没有桌子,地上随处放置的一些马扎,来这里吃卤煮的客人手捧着大碗端坐在马扎上大快朵颐。</p><p>顺着厅堂窄道走到最里面,就是收钱开票的地方。交了钱,开了票,您就等着叫号吧。</p><p>还有,交钱的时候,您得先决定好了是“一底儿一”还是“一底儿二(三)”。当然,您随后再加也是可以的,但这不是麻烦人家师傅多忙一道嘛。</p><p>您说,“一底儿一”是什么意思?意思就是一碗卤煮您需要加几个火烧?后面这个一就是火烧的数量。</p><strong>炸灌肠</strong><p><img alt="北京美食老字号大全(盘一盘那些诞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号)(4)" src="/static/upload/image/20231217/5d4424b3-e597-4540-bf35-ae2bd7131b09.jpg"/></p><p>诸多资料显示,炸灌肠是满人的一道菜系。</p><p>为什么这么说呢?首先,炸灌肠是满人炸鹿尾的变种,准确的说是由炸鹿尾演变过来的。</p><p>其次,北京最早的“灌肠”铺是后门桥头路东的“福兴居”。而满人进入北京城以后采取的是满汉分离居住的制度,满人居住在北京现在后海以北的部分。<strong>因此后来的炸灌肠有“后门桥的炸灌肠”之称。</strong></p><p>“福兴居”于清光绪年间开业,掌柜姓普,人称“灌肠普”。据说慈禧太后在地安门火神庙进香之余,曾到这里品尝,并大加赞赏。后来,福兴居的灌肠成为定期向清廷奉献的贡品。</p><p>日后,炸灌肠发展出了多家字号,这些字号各有各的特色。</p><p>1927年开在“福兴居”对面的“合义斋”灌肠铺,对灌肠制法加以改进,在面糊中加入丁香、豆蔻等10金种香料后,将面糊灌入真猪肠内、蒸熟切片、用猪油煎焦、浇盐水蒜汁后食用。所以,“合义斋”的炸灌肠也叫煎粉灌肠。</p><p><img alt="北京美食老字号大全(盘一盘那些诞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号)(5)" src="/static/upload/image/20231217/f7f17a0b-28e2-4ca3-90fe-dacb67c83be9.jpg"/></p><p>而位于隆福寺东口的“丰年灌肠”小店是我最喜爱的灌肠店。这是一家国营小店,店里只售卖一种食品,就是“炸灌肠”。</p><p>早些年,隆福寺是北京城最有名的逛街必去点之一。整条街全长只有632米,却集结了上百家时尚小店和四五家影城。以东四工人文化宫电影院为首的影院一条街,是当时北京人看电影的首选。</p><p>那时候,只要去隆福寺附近,不管时间早晚,必去“丰年灌肠”点一盘炸灌肠。丰年灌肠的负责人杨凤岐曾介绍说:“<strong>丰年灌肠原料用的是白薯粉,白薯粉能够保证灌肠的质量和口感都是最好的?;褂?,这蒜末也是有讲究的,要是把蒜放在案板上用刀拍,那蒜汁都流到案板里了。我们用蒜臼捣,捣出的蒜汁和蒜末一起淋在灌肠上,那才香呢。”</strong></p><strong>会仙居炒肝</strong><p><img alt="北京美食老字号大全(盘一盘那些诞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号)(6)" src="/static/upload/image/20231217/55712cf1-73db-4120-aeb2-0e83de1eef59.jpg"/></p><p>北京炒肝由宋代民间食品“熬肝”和“炒肺”发展而来。清朝同治年间,会仙居改良方法,以不勾芡方法制售得到认可,广受喜爱。</p><p>当时,北京城流传有“炒肝不勾芡----熬心熬肺”的歇后语;还有俏皮话儿"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,没心没肺。"</p><p>天兴居,原名“会仙居”,是刘永奎于 1862 年在北京前门外鲜鱼口创立的。一开始,会仙居只经营酒菜,后添自制的酱肉和火烧。1900年,会仙居开始经营白水杂碎,后来改良成炒肝。</p><p><strong>“稠浓汁里煮肥肠,交易公平论块尝。谚语流传猪八戒,一声过市炒肝香” </strong>非常生动地写出了老北京人对炒肝的由衷赞美。</p><p><img alt="北京美食老字号大全(盘一盘那些诞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号)(7)" src="/static/upload/image/20231217/fd42c479-f98d-4e1e-8a25-0ee32074d806.jpg"/></p><p>北京前门大街改造后,将一些老字号集中在了鲜鱼口胡同,起名“鲜鱼口老字号美食街”。“天兴居”就在这条街上,每次去门口都排着长队。点一份炒肝,再来一份包子,吃得是即舒服又美味。</p><strong>茶汤李</strong><p>茶汤李始创于 1858 年,创始人李同林在老北京厂甸设摊儿,专营茶汤、油茶、元宵、扒糕、凉刮条面等小吃,还曾为清宫慈安、慈禧制作茶汤等食品。慈禧去世后,应太监魏公公邀请在东安市场设置摊位,专营茶汤、油茶、元宵、扒糕、凉刮条面等小吃。1886 年,茶汤李迁至天桥,名声大噪。</p><p>制作茶汤时,要将糜子面洗净,用凉水浸泡两小时,沥净水,碾成面,再过细箩,即成糜子面;茶汤壶内灌满凉水,烧沸,取碗一个,倒入开水和适量凉水搅和一下,加入十分之一的糜子面调成面糊,再用开水将面糊冲熟;在茶汤上面撒上红糖、白糖和糖桂花即可食用。</p><p>民国时期是“茶汤李”的鼎盛时期,据说当时北京城里共有9把茶汤壶,李记茶汤就占了6把,可见其人气之旺。</p><p><img alt="北京美食老字号大全(盘一盘那些诞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号)(8)" src="/static/upload/image/20231217/61f230c0-fae5-43d6-b6f5-91863327d436.jpg"/></p><p>1984 年,茶汤李第四代传人李跃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,改进了茶汤工艺。如今,茶汤李的茶汤系列包含了茶汤、油茶、杏仁茶、咸味面茶、莲藕茶、菱角茶、牛骨髓油茶、奶茶等品种。</p><p>这两年,很多商场里的美食城都有茶汤李的店铺。茶汤配料多种多样,稠而不腻、口感细润,甜美香醇,不少第一次吃茶汤的朋友也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款老北京美食。</p><strong>豆汁儿丁</strong><p>相较于上面介绍的几款老北京美食,豆汁儿是受众面最小的一款美食老字号。</p><p>我本人对豆汁儿也是知之甚少。</p><p><img alt="北京美食老字号大全(盘一盘那些诞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号)(9)" src="/static/upload/image/20231217/dcde2d08-6196-4712-a139-63dc2cceeceb.jpg"/></p><p>相传有做绿豆粉的作坊,因为磨出的半成品当天没用完。第二天一看发酵了。作坊主觉得倒掉了实在可惜,就取出一点尝了尝。尝过之后觉得酸甜可口,但是因为怕闹肚子,所以就煮了煮,煮沸后一喝感觉味道更好,于是便专门做起“豆汁儿”来出售。</p><p>1753年(清乾隆18年)夏天,乾隆皇帝曾经下谕:“近日新兴豆汁儿一物,已派伊立布检查,是否清洁可饮,如无不洁之物,着蕴布招募豆汁儿匠二三名,派在御膳房当差?!庇纱?,源于民间的豆汁儿加入了宫廷御膳的行列。</p><p>老北京中最有名的豆汁儿店就当属锦馨豆汁店。</p><p>清朝末年,有一位姓丁的回民在西花市火神庙前卖豆汁儿,他的豆汁儿很出名。后来,他的孙子丁德瑞继承了这门手艺,并受到顾客的一致好评。民国初期,丁德瑞从游动作战改为设固定豆汁儿摊,摊前摆一大牌子:“丁记豆汁儿”,被熟客们称为“豆汁儿丁”。1910 年成立了蒜市口小吃店,后更名为锦馨豆汁店。</p><p><img alt="北京美食老字号大全(盘一盘那些诞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号)(10)" src="/static/upload/image/20231217/2af723f0-813a-4734-89b0-650ca7a7146a.jpg"/></p><p>据称,锦馨豆汁制作坚持“三严”:一是严把进货关,选择颗粒饱满的绿豆;二是严格掌握发酵时间,使豆汁酸味适度;三是严格掌握开锅时间,既不能熬糊,更要保证豆汁营养不被破坏。</p><p><strong>汪曾祺先生在《豆汁儿》一文中提到:梅兰芳家,每天下午到外面端一锅豆汁儿,全家大小,一人喝一碗。</strong></p><p>无独有偶,饮食文学作家崔岱远的《吃货辞典》中,特别写了张国荣在护国寺小吃店品尝喝豆汁儿的故事。</p><p>张国荣有一次来北京的时候,特意强调要尝尝北京的豆汁儿。</p><p>他们来到护国寺小吃店,店经理说:“您最好别喝,可能您喝不惯?!?lt;/p><p>张国荣坚持:“我一定得尝尝?!?lt;/p><p>张国荣抿嘴尝了一小口后直皱眉:“哎呀!这个味太难以下咽了?!?lt;/p><p>店经理和张国荣开起了玩笑说:“<strong>这可是老北京的好东西,您得多喝点?!?lt;/strong></p><p>无奈之下,张国荣提议往豆汁儿里加点白糖。</p><p>白糖加进去,张国荣又喝了一口,抬起头来笑着说:“呀!酸奶的感觉!”</p><p>有人问张国荣:“您以后还会不会再来喝?”张国荣说:“肯定会来”。果然,第二年,张国荣真的又来了。</p><p><strong>后来留下一个笑话,说这豆汁儿是“张国荣酸奶”。</strong></p><p><img alt="北京美食老字号大全(盘一盘那些诞生市井的北京美食老字号)(11)" src="/static/upload/image/20231217/88ba2d9b-0498-47df-853c-c313c00213e8.jpg"/></p><p>北京老字号美食还有很多,比如爆肚、大顺斋火烧、都一处烧麦等等,不胜枚举。它们大多承载了好几代人的记忆,从看不清的时间上游流传至今,可色香味都未曾褪去。</p><p><strong>爱一座城,有的人是因为一个故事,有的人是因为一处美景,也有的人是因为一道美食。当北京抛开了威严皇城和繁华车流的厚重外衣,透过一道道美味冒着的香气,鳞次栉比的木房子和砖石铺就的闹市小路仿佛又回到了我们眼中。美食,是全部历史的凝固,任由时间侵蚀冲刷,从不忘记把淡淡香味和一缕怀恋萦绕在人们心头。</strong></p><p>-END-</p><span class="copyright">免责声明:</span>本文由用户上传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欢迎分享转载→http://www.umpkq.cn/read-8859.html